师旺,男,中共预备党员,威尼斯欢乐娱人城v3676汉语言文学专业184110206班学生,好写作,擅言谈,曾发表多篇文章于当地公众号。
不负一城文脉,俯仰古今春秋
历史像一面镜子,那么历史古迹更像是镜中的“画面”,记录着日月光华,记录着山川灵气,记录着英雄美人,也记录着陌上庶民。一块瓦片、半截砖头、几片竹简,都折射着令人难忘的历史。
四月,一个充满魔力的时节,绿柳吐烟,陌上花艳,微风过处,迷了眉梢,甜了心头。盈盈月光,落落余辉,灼灼红叶,萋萋芳草,漫漫美景,短暂的外出研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少华山国际皮影博览园观看的皮影和华阴老腔更是令人记忆尤深。
当天到达研习地,观看了皮影表演《喜儿迎春》、《丝路风》、《卖杂货》和华阴老腔《渭华起义英雄汉》、《军民大生产》。一块幕布、一盏明灯、两张方桌、几块木板,就构成了华县皮影戏的舞台。皮影戏中的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都有着精巧的设计,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奇美。其次,皮影演出时的音乐配奏有着严格的要求,它的唱腔丰富,韵律优美,板式灵活多变,配乐与画面表演结合,令台下的观众赞叹不已。华阴老腔的表演更是激情生动,演员情感丰富,表情到位,一人呼众人应,个个热情激扬,激情澎湃。锣鼓一敲,唢呐一吹,旋律起伏跌宕,节奏鲜明欢快,嘶哑的唱腔喊出来一方人文的质朴,喊出其地方的精神。华阴老腔一声吼,吼出一片新天地,吼出一代人的生命精神。
在观看华州皮影和华阴老腔后,当时的场面久久不能在脑海中消失,看到华州皮影和华阴老腔,让我也想到了具有家乡代表性的文化——陕北道情。提到陕北道情不得不说清涧道情,陕北道情的原名就是清涧道情,分为东路道情和西路道情,东路称“新调”,西路称“老调”,两者既有相同又存在差异。东路为徵调式,演唱风格高亢明快;西路为商调式,演唱风格细腻委婉,但两者的唱腔曲牌大致相同,节奏明快,旋律动听,风格独特,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在陕北清涧,子长等地,每逢到地节日或者传统节日都会邀请专业的道情演出团进行节目演出,演员都会化妆,穿上戏服,不同的演出曲目,演员妆容戏服不同,通常有帽、盔、貂、冠、巾、勒子等六大类主要服饰。节目台上演员声情并茂,情感丰富,随机应变,台下观众不亦乐乎,可谓是美轮美奂,精彩万分。
然而,在这瞬息万变,发展迅速的信息时刻,又有多少人记得,用心感受和了解过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呢?又有着多少人能够喜欢和传承他们呢?朗朗乾坤,中华大地,不要让他们沉默与此,卷腹于土地之下,导致最后慢慢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民众,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和传承的主体。现代之人莫等闲,共享文化遗产,彰显非遗魅力。
民族文化源于实践,历史记录延续表现,民间基础特色流源于民,短暂的外出实习收获满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起以往的课堂理论学习,外出学习让我们更为亲身体验,深刻将“活课堂”带入学习当中。让我们对于历史文化有着更为深刻的了解,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需传承。充实的研学行程,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纵览千年文脉,达观一城风华,不负一城文脉,俯仰古今春秋。骨子里的中国精神,韵味正浓!
吴超,贵州贵阳人,字雨闲,笔名若水,威尼斯欢乐娱人城v3676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84110206班学生。喜读诗书,喜爱写作、演说、摄影、旅游、健身。作品散见于《陕西终南文化研究》、《创意写作文刊》等纸媒和网络平台。
《白水西北野战军指挥部旧址作》
芳华愿与家国共,
戎马皆为灯火明。
丰功伟绩不作古,
举世哀悼是民心。
《游芮遗址博物馆有感》
本是镜难圆,
偏当月盘赏。
时岁尝滋味,
来年弄红装。
《游韩城古城作》
今日韩城寻胜迹,
故园乡舍暗浮烟。
俗客行慢思旧年,
推门千古在眼前。
《韩城古城遇新人作》
红杉落地嫣然笑,
良宵饮罢暮色迟。
花开满楼知人意,
灯明三千献情诗。